略過巡覽連結首頁 > 永續發展(ESG) > 組織架構及執行情形

組織架構及執行情形

一、組織架構

本公司於111年經董事會通過將原公司治理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小組更名為永續發展推動小組,由總經理為召集人,由副召集人統籌公司治理 、環境永續與社會共榮等三個小組,負責永續發展相關政策、制度或相關管理方針之訂定及具體推動計畫之提出、執行及實施成效之檢討改進,並每年至少一次定期將執行計劃與成果向董事會報告,董事會依執行情形報告,檢視策略、計劃之推動,並於必要時敦促推動團隊進行調整。
主要工作職掌分由以下三個小組由各相關部門負責推動落實:

(一) 公司治理小組:負責法令遵循、董事會治理實務、落實內控制度、資訊安全、資訊揭露、風險管理、股東權益等相關工作。

(二) 環境永續小組:負責環境保護、綠色環保、節能減碳、生態永續、溫室氣體盤查及安全衛生相關工作。

(三) 社會共榮小組:負責員工關懷、客戶關係、供應商管理、員工職場安全、教育訓練、誠信經營、人權維護及社會公益等相關工作。

二、 執行情形

(一) 本公司已訂定【永續發展實務守則】,就永續發展政策,依重大性原則進行與公司營運相關之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議題之風險評估,並訂定相關風險管理政策如下:

重大議題 風險評估項目 風險管理政策或策略
環境 環境保護
  1. 因應氣候變遷之潛在風險,本公司已依產業特性訂定【環境管理辦法】,以落實節約能源政策,主要以「符合環保法規、節約地球資源、善盡社會責任」為公司之環境政策。
  2. 本公司配合溫室氣體盤查及查證時程規劃,已完成設置負責單位及其職掌範圍,並於111年陸續進行「企業溫盤實務及改善之做法」等人才培訓課程,同時並已擬訂ISO 14064 前階段的導入目標規劃。
社會 1.產品安全 本公司之各項產品遵守政府規範之各項法令,無任何危害物資,同時為確保客戶服務品質,提升客戶滿意度,設有專責單位提供客戶多元化服務。
2.職業安全 本公司已訂定【環境管理辦法】、【職業安全衛生工作規則】及【安全檢查辦法】以落實安全衛生防護工作,每年定期舉行消防講習及演練。
公司治理 社會經濟與法令遵循 本公司透過建立治理組織及落實內部控制機制,確保全體同仁及作業確實遵守相關法令規範。

(二) 111年度執行結果及112年度計劃於111年12月15日向董事會報告。

(三) 111年度執行成果主要如下:

  1. 節能減碳議題一直是國際長年關注的焦點,且節能的科技化服務已經為未來幾年重要的發展方向。為因應此潮流趨勢,目前已針對國內商辦/廠辦/住辦大樓發展了「大樓節電管理系統」,建立具備智慧型管理機制的節電服務平台,提供大樓最佳化電力使用,協助業者管理大樓用電,以達成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之目標。
  2. 本公司為培育優秀人才,增加企業與學術界產學合作機會,故積極參與贊助學術團體獎助學金及各項活動,本公司於111年捐助獎學金各NT$40,000予「財團法人成電文教基金會」及「國立東華大學」,另捐助獎學金NT$50,000予「私立淡江大學」,111年錄用9名實習生,包含1名台北敎育大學資科系、1名文化資工系、5名元智資管系、1名銘傳資管系及1名德明資科系學生提供專業實習機會。
  3. 為培育優秀人才,不定期開辦各類教育訓練課程,111年教育訓練執行情形如下:
    1.  新進人員:為使新進同仁瞭解公司文化與規章制度及勞工安全衛生知識,每個月定期開辦二次【新進人員教育訓練】課程,內容包含「基礎訓練課程」和「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課程」。
    2.  內部訓練:不定期開辦各項職能訓練課程。
      1. 業務人員:除不定期開辦相關代理產品課程外,另有8項凌群產品認證課程及每季開辦一場大型業務訓練。
        註:每位業務同仁每年均需通過至少2項之產品認證。
      2. 技術人員:除不定期開辦相關技術課程,另有13項凌群技術認證課程。
        註:實際撰寫程式之技術同仁需持有3項有效認證,非撰寫程式之技術同仁需持有2項有效認證。
      3. 主管訓練:分高階/中階/基層主管訓練,授課方式分親授及數位教學,計10門課程。
    3.  除公司內部開辦之職能訓練課程,同仁亦可依需求申請外部訓練(含專業技術認證考試)。
    4.  111年度投入內部訓練、外部訓練共計7,036人次,投入教育訓練成本約計新台幣601萬元。

(四) 112年度計劃主要如下:

  1. 在公司治理方面規劃自112年起持續執行董事會績效評估並持續提升網站資訊透明度等。
  2. 持續針對主管、業務及技術同仁開辦相關之教育訓練課程。
  3. 持續參與產學合作、贊助獎助學金及申請研發替役役男。
  4. 舉辦員工誠信經營守則、道德行為準則、及營業秘密宣導課程。
  5. 持續推動節約能源政策,並依[環境管理辦法] 及[安全檢查辦法]進行不定期環境檢查。
  6. 鼓勵供應商取得環保、品質、職業安全衛生等相關標籤或認證並持續針對往來供應商進行評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