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巡覽連結首頁 > 新聞與活動 >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發展服務經濟 迎向ECFA黃金十年 製造業吸金能力趨弱 服務業具輸出競爭力 資訊服務業最被看好

[經濟日報]

鄒淑文報導-隨著兩岸ECFA的簽署,被列為早收清單的電腦服務業的系統整合及資訊服務廠商,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雖然國內不少大廠已陸續加碼投資大陸,佈局軟體巿場,但中華軟協理事長、凌群總經理劉瑞隆認為,要拼規模,台灣業者本錢有限,要拼價格、台灣人力成本也不足以價迎量,但台灣資服產業最大的利基,就是發展服務經濟,以取得巿場先機。

發展服務經濟 取得兩岸先機

ECFA正式簽訂後,未來,台灣系統整合廠商將可以獨資形式提供資訊服務,加上金融業的大舉西進,巿場預估2011 年台灣金融業資訊投資規模將達300億元。而兩岸的企業行動商務服務、資訊安全領域也將有一番新局。

但台商目前赴大陸發展,除少數業者(如凌群)能服務大型當地金融資訊系統,多數資訊服務業仍以服務台商為主。加上近年大陸系統整合產業發展愈見成熟,台商如何站在更有利的位置,取得先機,的確考驗著台商的本事與智慧。

從製造經濟 走向服務經濟

劉瑞隆在去年10月,參加由美國服務業聯盟及全球服務業聯盟共同舉辦的「2009年全球服務業高峰會」就深刻體認到,發展服務經濟是全球趨勢,也是台灣勢必要走的一條路,尤其台灣在電子化政府、行業管理(製造、金融、連鎖經營、物流、醫療)、以及內容創造上都有傲視亞洲的水準與能量。這些都是發展服務經濟重要基底。

不過,劉瑞隆強調,目前台灣存在的問題,仍是無法擺脫過去以「規模經濟」的思惟,只是一昧設法削減成本,卻無法思考從研發、創新、運籌及設計的層面,去建立台灣成為亞洲的知識經濟中心。環顧目前的產業環境,是無法提供產業發展創新及創意所需的養分。

他認為,當製造業逐漸無法為台灣賺取所需要的進口與發展所需的資金時,所留下來的外匯資金缺口,就是要由具有輸出競爭力的服務業來接棒承擔責任。其中,資訊服務可說是眾望所歸,且被極力看好的產業。

政大教授楊建民則強調,台灣目前應思索的是如何整合軟硬體資源整合,由以往製造業供應鏈之緊密結合,進展到服務產業水平服務間的鬆散結合,應用SOA、SaaS架構,從服務流程佈建、資訊管理,走向現在熱門的雲端運算服務,把服務與資訊結合生產製造運籌,以製造業的利基,切入軟實力的服務經濟,取得利基。

複製典範 創造兩岸新局

在劉瑞隆的理念中,資訊服務者一直是台灣下個明星產業,只是面對新的兩岸局勢與新局,資服產業如何拼出一條長期發展之路,關鍵著後ECFA的黃金十年。

劉瑞隆任職中華軟協理事長後,也陸續推動台、日、中及東南亞黃金金三角的合作、服務經濟及雲端軟體服務等,希望將台灣資服業帶入國際巿場,拉大巿場戰線,兩岸的合作,當然也是重要的作法之一。

大陸的軟件業者規模大,卻缺乏產業經驗,而台灣資訊服務產業除了具備整合性、精緻性、深度性,能發展知識密集的輸出型服務業外,還能從以往的成功經驗中萃取其精華,將「創意、行業管理知識與資訊科技」密切結合成為一個可以轉置到海外客戶,而且不斷複製的典範。

創新與管理 重建產業優勢

台灣要推動知識密集服務業輸出,政府責無旁貸必須出面整合散置在「使用者」(如銀行、醫院、政府機關)與資訊科技業者的知識與技術,才能形成「整案」。

整案形成後再透過政府的外援觸角,以及輸出入銀行的資金與保險服務,才能夠有機會把台灣的經營管理典範以高價值輸出到全世界。

目前眾所認知的ECFA,主要驅動的是「成本」,但企業的競爭並不僅是「成本」也包括品質、創新、商譽、服務。面對ECFA後時代,台灣企業也應有不同思維,與眾不同的做法。

楊建民也認同發展服務經濟對台灣的價值,他表示,台灣的優勢絕不在「成本面」,而是創新與管理,在後ECFA時代,台灣應以「全球在地化」的策略,結合在地優勢,發展自己的特色與環境,以軟實力加值具競爭優勢的製造業;同時,台灣服務業在此一兩岸同時面臨價值鏈的解構與重建之時,找出最適合、最具優勢的價值活動,全力發展服務經濟。[2010/7/30]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