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巡覽連結首頁 > 產業觀察

產業觀察

高度資訊化下之政府組織再造

作者/鄭維仁

[發表日期:2011/1/3]在立法院院會於99年1月12日三讀通過修正「行政院組織法」、「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及訂定「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等法案後,未來行政院將從現行37個部會減為27個部會加2總處,成為14部、8會、3獨立機關、1行 (中央銀行)、1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2總處,此新的政府組織將從民國101年1月1日施行,中央政府期望藉由此組織改造,能因應國家與社會的各項新發展,並強化國際趨勢的掌握。

在現今高度資訊化的政府運作中,由於組織調整所產生的業務變動與流程改造,將與多項資訊系統的交互作用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其意義為組織改造亦將伴隨著政府資訊改造新的挑戰,在行政院研考會「資訊服務無接縫移轉」、「資訊價值向上提升」二大資訊改造的策略主軸及「資訊資源共用、共享及共通」原則下,如何能在未來一年內做好組織改造的資訊整備,並以新的資訊力提升新組織的服務力與競爭力,將是各個部會在業務流程調整外最大的挑戰。

因此,配合行政院組織調整,在政府資訊改造的過程中,應以部會為中心發展資訊資源集中、整併及模組化,並推動資訊服務簡單化與標準化,前者可使資源妥善運用、業務發展具彈性,後者可協助資訊單位從技術型態轉型為業務型態、強化組織競爭力。若從資通訊科技發展趨勢來看,前者可引進「雲端運算」的資源運用概念,結合行政院研考會共構機房的推動,將各部會的資訊基礎建設 (涵蓋網路、系統、伺服器、儲存系統等) 進行適當的整併規劃,藉由虛擬化的技術,彈性配置軟、硬體及系統平台資源,使資源利用率達到最大,並可提供因應新組織而開發的系統環境同步測試、運行的環境,降低資訊服務移轉時的風險;另一方面,資訊服務的簡化與標準化,可於導入「雲端運算」的運用同時,推動資訊服務管理架構(ITIL)及相關認證 (ISO 20000),藉由標準化流程提升作業效率及業務部門的使用滿意度,將資訊單位服務模式由被動轉化為主動,與部門的施政策略能緊密結合,以因應組織變動時各項服務的即時調整。

除了前述「雲端運算」的資源運用概念與資訊服務管理架構(ITIL),在系統應用實作上,服務導向應用系統架構(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可作為一種系統架構參考模型,在SOA的概念下,資訊平台是針對電子化政府需求組合而成的一套軟體元架構,其組合的元素通常包括:應用系統、服務及流程三個部份,主要的目的之一是透過「服務元件」間的結合,提供服務化、標準化與多樣化的自動化服務,以有效縮短上線時間與降低維運成本,達到流程自動化以提高工作效率之目標;服務元件包括互通服務、業務應用服務、資訊服務、IT管理服務、外部機關介接服務與既有系統介接服務等,並以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 連結各層服務。

以此精神設計與分析,考慮到業務運作邏輯的改變、跨系統間的整合、或是跨機關的資訊交流等,歸納成服務元件需求,經過模式分析後,定義成可再利用的資訊服務元件,朝向一個共通平台介接的目標。該前瞻性的應用系統架構、可實現彈性靈活的業務整合能力、延續現有專案服務與資訊投資,達到SOA所標榜的業務彈性、IT架構彈性、標準化、重複使用、鬆散耦合的目標。

電子化政府於服務導向應用系統 (SOA) 平台規劃時,可同時導入流程自動化管理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 整合,在一般企業市場中,BPM的設計是協助企業內部彈性流程改造及面對市場競爭時的業務流程調整之最佳利器,在電子化政府中,特別是組織改造的磨合期,更可協助各部會面對組織變動、調整下的電子作業流程異動而及時處理,減低資料界面轉換的開發時間,而能快速的定義新的電子作業流程。

總括來說,中央政府正在進行的組織改造,已不僅是業務流程或人員的變動,而是無法自絕於資、通訊的技術整合之外,該如何適時地引用適當的科技輔助,各部會應可多方諮詢資訊領域專業的建議,以使政府改造更加成功,並真正提升為民服務的效率與能力。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