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巡覽連結首頁 > 產業觀察

產業觀察

從2014年全球IT技術趨勢看台灣資訊服務業的商機與挑戰(上)

作者/蔡湘玫

[發表日期:2014/3/28]

前言

「雲端運算」的概念,首先是在2006年由Amazon推出“彈性雲端運算”服務開始,之後陸續由Google、IBM及多家美國大學校園展開推廣計畫及各項相關學術計畫;台灣也在2008年初,由Google啟動的「雲端運算學術計畫」,與台大、交大等學校合作,將此技術推廣到校園。而後,由於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裝置的市場佔有率漸凌駕於傳統手機及桌上型電腦,「雲端運算」對全球IT產業的影響、對你我生活型態的影響日漸深化且重要。

台灣資訊服務產業當初緊跟著全球“雲端運算”技術的發展腳步,在2009年起就開始有業者投入雲端運算技術、產品及服務的研發工作,而後規模漸形擴大;是以IDC說:「2010年是台灣雲端運算元年」,發展至今,台灣雲端運算產業已有豐碩成果,在國際間也有其一席之地,這是台灣產官學研當初在此一新技術發展初始便了解其重要性,從而投入相關資源,預作準備,才能有今日成果。

2014年全球IT技術趨勢

因此,在2014年的初始,讓我們先分別從全球兩大產業研究機構Gartner和IDC對2014年全球十大戰略性IT趨勢的預估,來看全球短期、中期的重要IT發展趨勢。首先是Gartner認為以下十大IT趨勢將影響企業未來三年的IT或營運策略規畫方向:

    一、員工自帶裝置(BYOD)管理問題漸增

    從現在至2018年,多元化的行動裝置、運算型態、使用者背景和使用需求等因素將導致“everything everywhere”策略難以實現,員工自帶裝置(Bring Your Own Device,簡稱BYOD)的目標更難以達成,此一趨勢也對許多IT和金融組織造成壓力,其實公司只要徹底檢視、更新員工自帶硬體的使用政策即可達成員工隱私和企業機密間的彈性平衡。

    二、Apps和應用系統持續增加,發展方向迥異

    2014年,改善後的JavaScript將開始將HTML5及其瀏覽器推向企業應用開發環境的主流勢力,因此Gartner建議開發者擴大UI模組,納入更豐富的影音串流資料。行動Apps漸增,應用系統數量則反之;不過Apps會寫得越來越小、功能聚焦,但應用系統則走向越大、越複雜的趨勢,且須提供多種不同裝置的使用者介面。未來兩年,不會有單一廠商或工具可主導行動應用系統的開發。

    三、萬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 4種功能模組、4個互聯主體

    聯網裝置將不限於PC和行動裝置,還有企業資產(包括車輛、電視)也將聯網,問題是多數企業和IT服務供應商還不認為延伸的網際網路具備操作性。想像企業將其最重要的產品、服務和資產數位化,這要將資料與服務數位化、串流化,轉換為四個功能模組:管理(Manage)、賺錢(Monetize)、操作(Operate)、擴充(Extend),分別連接人、物、資料和場所這四個互聯主體。企業不應受限於以前講的IoT(Internet of Things)聯網主體(只有資產和IT),因為萬物聯網終將取代物聯網。

    四、混合雲勢在必行,雲服務經紀商(cloud service broker)的角色產生

    個人雲和外部私有雲服務的匯流是未來重要趨勢,企業應考量採用混合雲架構來設計私有雲,未來才能確保資料的整合性及互通性。混合雲服務可能有多種形式,包括變動極大的或是相對較靜態的,衍生出一個新角色Cloud Service Broker(CSB)的必要性,CSB會處理混合雲服務的加總、整合和客製化。不過早期的混合雲服務仍偏靜態、技術導向,著重企業內部私有雲和提供特定功能或資料的公有雲之間的整合問題。

    五、雲端/終端 IT架構需求迥異,漸往“胖雲、瘦端、密網路”三方向發展

    雲端/終端的運算需求正在轉變。終端透過聯網裝置來存取應用系統,伺服器架設在一個高度彈性且擴充性強的雲端運算平台上,其上佈署了許多應用系統;雲則是控制點(control point),可匯總多個裝置的應用系統存取紀錄和使用者資料,所以終端的環境其實僅需要一個功能強大的瀏覽器即可。因為行動裝置的多元化,企業對於網路需求將再增加,網路佈建成本和頻寬管理需求是其重要考量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行動使用者的需求日益複雜,對於雲端儲存及伺服器端的運算能量要求也漸大。

    六、個人雲時代來臨,每個人使用多種上網裝置成為必然,資料存儲和分享的管理和安全性是新議題

    個人雲時代來臨,每個人有多個行動聯網設備,所以用甚麼裝置上網已經不是企業考量重點,而且PC也非個人核心聯網工具,“個人雲(personal cloud)”的功能取而代之。個人雲的存取及雲端內容儲存和分享應妥善管理,維持其安全性,而非存放在任何單一裝置裡。

    七、軟體定義一切(Software Defined Anything, SDx)

    軟件定義一切(SDx)是一個泛稱,包含SDN(network)、SDDC(data center)、SDS(storage)、SDI(infrastructure)等,不同的廠商對各項技術各有其定義,但「開放性」是這些業者一致的目標。藉由SDx,業界希望能經由改良後的開放式標準,讓IT基礎架構可用軟體來管理控制,供雲端服務供應商及DevOps 透過程式控制確保資料中心的互通性和自動化運作。SDx創始成員還包含OpenStack, OpenFlow, the Open Compute Project 及Open Rack,這些計畫或組織皆有著類似的願景。針對這些不同的新標準,SDx的唯一要求就是開放性,供應商在其特定領域的標準仍需維持著高度的互通性。SDx開放性標準的發展威脅到原本主宰基礎設備的硬體供應商,如今他們只能期望在毛利率降低的潛在風險下,可開闢更多的市場商機,但消費者卻可享受到設備簡化、成本降低及設備效能強化等好處。

    八、Web-Scale IT

    Web-Scale IT是指大型雲服務供應商提供全球等級的雲端運算能力的服務型態。「大型雲服務供應商」如Amazon, Google, Facebook等皆重新定義資訊服務提供方式和營運方式,包括在使用人數、規格、速度和彈性等方面皆有良好表現,一般企業若想匹敵,即須仿效這些大型公司的架構、流程和成功模式,Gartner將這些成功要素歸總稱之為Web-Scale IT,這將會改變企業的IT價值鏈。

    九、智慧型機器(Smart Machines)

    2020年,智慧型機器將普遍存在你我生活,不管是智慧型個人助理或顧問(如IBM Watson)、高階全球工業系統或無人駕駛電動車。未來有更多的個人或企業投資此一領域。

    十、3D列印(3-D Printing)

    3D列印機在2014年全球產量預計將有75%的成長幅度,2015年則仍可保持50%的成長率。這樣的“堆疊製程”裝置雖非常昂貴(市場價格從5萬美元到500美元不等),現已可透過改善設計、簡化原型和縮短生產時間等方式來有效降低成本。

IDC預估至2020年,全球將有80%的IT支出會落在四大領域:雲端、社群、海量資料/分析及行動裝置,IDC稱之為「四大支柱(four pillars)」,並將之命名為“第三平台(The Third Platform)”(2011年時僅占20%)。接下來,讓我們看看IDC對於2014年十大IT趨勢的預估:
    一、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將恢復兩位數(約10%)的成長率,驅動全球將近35%的IT營收,且佔全球IT支出成長幅度超過六成,其中多數是由智慧型聯網裝置的銷售所貢獻。

    二、全球IT支出

    全球IT支出較前一年成長5%,達210兆美元;其中預估將有89%的成長主力落在「第三平台(3rd Platform-行動運算、雲端服務、海量資料/分析、社群網站」。第三平台年成長率預估為15%,其中有60%預估由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所貢獻。

    三、第三平台內價值主力

    第三平台內價值主力的轉移,一是從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架構隨選服務)轉移到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隨選服務),二是從通用型的PaaS轉移到資料最佳化PaaS。例如Amazon網路服務就為開發商和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迫使市場暨有領導者重組業務,迎戰Amazon。

    四、行動裝置

    行動裝置在2014年繼續熱賣,平板電腦成長率為18%,智慧型手機為12%。以三星為首的Android體系的手機總銷售量仍將大於Apple,但後者仍可維持較高毛利率,Apps的ecosystem也完整。Android體系的apps下載獲利可望逐漸上揚並逐漸縮小與iOS體系間的差距。

    五、企業雲端支出

    企業雲端支出(包含雲端服務、相關軟體和雲端技術)在2014年將成長25%,達1,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近來有許多資料中心積極擴大營運規模,業務擴展方向跟IaaS服務供應商類似,促使雲端服務供應商提供許多新型態、差異化的雲端服務,最終的些微差異預計將是由開發商提供的雲端應用和服務所驅動。

    六、企業投資於海量資料

    企業投資於海量資料技術和服務的支出,在2014年將成長30%,達14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且企業對於海量資料分析技術將供不應求。IDC認為能運用大量、即時資料的「資料最佳化雲端平台(data-optimized cloud platforms)」將是此市場競爭重點。內容加值服務供應商和資料經紀人(data broker)將協助企業尋找有助於了解企業客戶、產品和市場的資料或應用。IDC同時也預測2014年海量資料分析服務將達45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較前一年成長21%。

    七、社群技術

    社群技術在未來12-18個月,將與企業既有應用系統整合;未來客戶分享、市場策略和來自社群網路的資料將納入企業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流程,預期企業社群網路將變成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標準產品,且相關客戶回饋將納入企業產品設計之參考。IDC預估在2017年以前,有80%的Fortune 500大企業會建立自己的客戶社群;且在2016年以前,有60%的Fortune 500大將佈署社群創新管理解決方案(social-enable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olutions)。

    八、資料中心

    資料中心代表的是最接近雲服務底層的實體根基,成為第三平台重要組成。市場對於伺服器、儲存設備和網路設備的需求隨著雲服務而增加,但以前業者多偏好模組化和商品化的標準產品,現在設備供應商卻改採“雲優先(cloud-first)”策略,設計、銷售創新的低階設備給提供雲端服務的資料中心業者和雲端服務供應商。

    九、產業聚焦的創新平台

    第三平台將出現下一世代具競爭優勢的apps和服務,並破壞各產業內的市場領導者的領先態勢。有些企業創造一個產業聚焦的創新平台(如GE的Predix),藉此吸引創新者參與,奠定未來發展根基。IDC認為有產業平台需求的企業不會去研發新產品,而是尋求採用如Amazon, Microsoft, IBM, Salesforce……等知名雲端服務業者的雲服務。

    十、物聯網

    第三平台繼續由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PCs帶領成長,並往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發展。IDC預估在2014年,開始有傳統IT業者加快與國際級電信服務業者和半導體公司結盟的腳步,以整合其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及聯網裝置研發成果。前述協同、協調工作將使物聯網(IoT)全球市場規模在2020年達到300萬台裝置自動聯網、890億美元營收的市場規模。

結語

歸總來說,Gartner所提的2014年十大IT趨勢,除了“3D列印”一項較獨立外,大致不離IDC的第三平台四大領域 雲端、行動裝置、社群和海量資料/分析,可見兩個國際知名產業研究機構對全球未來中短期的IT趨勢看法有部分相當接近;只不過,IDC的預測多了一些對於市場規模和成長的預估。此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兩者對於「物聯網(IoT)」或「萬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的趨勢看法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相類似的,但Gartner擴大聯網的主體到四種功能模組、四個互聯主體,構思出 4x4=16種新產品或新服務的設計方向;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目前幾家大廠正積極研發或已有具體研發成果的“穿戴式裝置”其實也可看作是「萬物聯網」的實作。(待續)

參考資料

1.http://www.gartner.com
2.http://www.idc.com

註:

DevOps(英文Development和Operations的組合)是一組過程、方法與系統的統稱,用於促進開發(應用程序/軟體工程)、技術營運和質量保障(QA)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與整合。它的出現是由於軟體產業日漸認清:為了按時交付軟體產品和服務,開發和運營工作必須緊密合作。(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