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巡覽連結首頁 > 產業觀察

產業觀察

探討中國工資調漲對於台灣各產業的影響

作者/藍士閔

[發表日期:2011/12/5]

前言

筆者在財訊雙週刊讀到一篇探討中國工資調漲問題的文章,讓筆者對於台灣各種產業的未來有一些想法,特別提出與大家分享。

中國工資調漲對於台灣各產業的影響

過去十年來毫無疑問的,是台灣電子代工業最蓬勃發展的時代,NB代工、晶圓代工和各種電子產品代工等等。國外企業一提到台灣,就會聯想到代工,如同講到日本就會想到豐田、講到韓國就會想到三星。但在這一兩年內,成長已逐漸趨緩下來,甚至有些是衰退的。為什麼發生這樣情況?其中很關鍵的原因就在於工資部分。電子代工業的生產線,筆者想沒親眼看過,也該略有耳聞。一條短短的生產線,需要在每一個小環節上有著大量人力。簡單來說,工資占生產成本的比重是非常重。十年多前,大陸不像現在處於爆炸性發展階段,人民普遍還不知道富裕的意義,能有一份穩定的薪水收入,即已感到非常的滿足。因此在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陸,人力資源可說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這些代工廠可以支付少少的薪水,就可以將產品完成,造就了高毛利、高獲利的電子業榮景。

接下來的發展,相信大家有目共睹,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大陸人民來台灣所帶來的消費能力、電子代工業毛利降低,以及許多公司開始到別的國家設廠等等,這些情況都跟「工資」兩個字脫離不了關係。筆者所看到的文章中談到另一個跟工資息息相關的產業,那就是傳統產業。作者舉了個例子,他看到大陸康師傅泡麵工廠的製作程序,在一條生產線上,只有手指頭數的出來的人在進行生產工作,其他一律都是靠機器來操作。我們試以泡麵和筆電的生產來比較,泡麵生產過程中,廠商可能只要請個人檢查這包泡麵裡面調味包、麵條等等的是否有齊全。其他像是調味包、麵條製作和封裝等等,都由專人控制機器來做。就算一個環節出錯了,例如調味包沒放進去,也只是損失一包泡麵;反觀筆電,主機板、CPU、線路、記憶體、硬碟、螢幕、電源等等,這種精密的產品哪一環節出錯都不行。一包泡麵的損失,跟一台筆電的損失,這兩種情況相比之下,所需要耗費的人力出現了很大的落差。因此在工資急速遽增的年代,企業人力成本支付越少,所能得到的獲利相對也多,企業不必為了提高獲利,而去降低毛利,這些傳統產業不會像電子代工業那樣的造成現在的惡性循環。

讓我們再探討另一個課題,研發成本。以水泥、鋼鐵這些原物料產業來說,像是中鋼、台泥這些公司他們根本不需要研發,他們負責的只是開採和販賣,客戶越多賺得越多。那以泡麵來說,公司最需要的是通路、和廣告,也不用龐大的研發成本;最後來看電子代工產業,所需投入的研發成本可就不得了,無論是半導體、太陽能、面板、筆電和手機等等,每個都是要投入大量個金額去研發更新、更快、更好的技術。就算研發成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又有人研發出比你更好的,此時為保有自己的競爭力,只能再投入資金研發甚至是重金聘請優秀的研發人才,不然就只能要求自己降價或增加產能來競爭。先不論降價,試想增加產能該如何安排呢?當然就是從人力下手,作法不外乎就是增加工時,或是增加人力,這兩種作法又只是多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支出。於是,我們在新聞上不斷看到,剝削員工、工時過長等等的新聞,這些公司不僅沒有讓自己的競爭能力增加,反而讓公司名譽受到影響。

接下來,我們可以很簡單地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中國工資調漲間接對於近年台股的影響。先不論下半年度的歐債危機對於台股的影響,從去2010年台灣景氣開始進入復甦到2011年上半年度為止,台股已經不再是以電子業為主流了,常常成交比重低於60%,甚至在台股所占比例也逐年下降,反倒是弱了十多年的金融和傳產已經開始再度崛起。我們可以觀察到食品(旺旺、康師傅、統一、大成、佳格等等)相關類股、台玻、台泥、橡膠等等之類的傳統產業,除了營收獲利增加之外,股價都跟以往呈現不一樣的漲勢。而上述所提到的公司都有一個相同之處:佈局中國。首先看到台玻:台玻在中國有幾十座的玻璃廠,總能達到台灣市場的好幾倍,一旦認列了大陸方面的收益,EPS將會持續的提高。另外像是台泥的產能也從一千萬頓,增加到了四千六百萬噸,產能好幾倍的成長;正新輪胎,也因為中國汽車市場的大量需求,使得獲利逐步創新高。股價之所以會上漲,其中一種說法是:反應在未來的獲利上,明顯的,近年來這些股票的股價已經開始反應他們的獲利了。這些公司不需支付大量的工資,不需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再加上現在的中國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到處都在建設,人民不斷地再消費,所以這些公司開拓了龐大的中國市場,隨之而來的就是高獲利的表現。

全世界都想開拓大陸這十多億人口商機,但是誰才能從中獲取到最大利益呢?在選擇投資的時候,投資人看到任何和中國相關股票,就一窩蜂的下去投資。要找到最正確的方向,才能得到實質的獲利。謝金河在這篇文章中說了這麼一段話:能吃到中國消費大錢的企業會變成贏家,反而是全面仰賴中國廉價勞力的代工出口企業,未來十年將是「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這就是間接說明,電子代工業在未來的發展並不樂觀,許多相關公司只有走上轉型,才能夠永續經營。

至於「軟體業」,這跟傳產和電子業比起來,賣的東西又有點不太一樣,軟體業賣的產品是無形的,也就是說所謂賣的是「技術」、是「服務」,甚至是「創意」。軟體業者不需要有昂貴的生產設備、不需有生產線、不需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有些例外,EX:遊戲業)、不需要運費、不需要通路…..,只需有一台不差的電腦就可以進行生產的動作。軟體業者要做的是,撰寫客戶需要的系統和軟體、販賣現有的產品、以及對販售出去產品進行維護等等。因此只要客戶越多,對於獲利也就越有幫助。因此如軟體業界的霸主「微軟」而言,Windows、Office功能愈友善好用,就愈多人會去購買他們的產品,越多人買當然獲利就越多。

反觀電子代工業目前所遇到的薪資問題,相較於軟體業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頂多也就是100與105的差距。也許有人會說,5%並不是一個小數字!的確,以月薪4萬的5%=2千塊來看,1萬個人就要多支付2千萬的薪水,而國內許多代工廠的員工更是遠大於1萬人,這對毛利率的影響可說是非常嚴重。而軟體業呢,開發一套軟體有時候一個人說不定就可以完成,更不用說現在軟體業已經因為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的發展,開始邁入App時代。兩者比較起來,軟體業所需支付的人力成本就產生的龐大差異。若再從生產線的角度來看,以電子代工業來說,一個人是無法同時兼顧兩條生產線,當有急單來時,你就得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但是在軟體業,一個人是可以同時寫程式又可以同時進行數個系統的維護工作,人力成本在此亦造成了差異。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電子業毛利率是逐年下降,而軟體業沒有太大波動的原因。

舉個例子「憤怒鳥」〈先不論這個遊戲是怎麼紅起來的〉,當初這個遊戲只靠十二個人和八個月個時間外加十萬歐元完成,就算幫這十二個人加薪10%,影響也致像電子代工業那樣的龐大。如今,研發這個遊戲的Rovio Mobile,已快要取代Nokia成為芬蘭最大的公司了。

結語

有些人可能會想,上述兩段所提的微軟和憤怒鳥都是世界最知名的公司,對於台灣這塊小小的土地來說會不會有點不切實際?但芬蘭這個小國家,前後出現了Nokia和Rovio Mobile這兩家世界級的公司,台灣也出了hTC這個全世界智慧型手機市占率前幾名的品牌。從IBM、微軟、Google、Apple這些歷久不衰的公司來看,或許軟實力才是台灣未來更該發展的路。倘若台灣的軟體業可以藉由產業興衰交替的機會,或許創造出另一個新的黃金時期也說不定。

參考文獻

部分節錄自財訊雙週刊371期,第21頁,謝金河撰寫:非典型投資策略。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