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期 / May 4, 2018

分享到臉書!分享到維特!分享到噗浪!分享到Google+!分享到微博!轉寄友人友善列印

資訊經理人如何面對智慧大未來

作者/編輯室

[發表日期:2018/5/4]

作者簡歷

本文為凌群電腦總經理劉瑞隆於2018年4月13日應「中華民國資訊經理人協會」邀請,於【2018 CIO高峰論壇】之演講內容,由凌群電腦市場處蔡湘玫行銷經理整理。劉總經理於2008-2012年擔任「中華資訊軟體協會」理事長,致力推動採購法修法成功,卸任後轉任名譽理事長。目前仍擔任「台灣雲端物聯網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台灣服務業聯盟協會」副理事長及「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會策顧問等職。

前言


《圖一》


洪理事長、各位貴賓,大家早安。今天很榮幸受邀能在這邊跟大家分享這個題目─『資訊經理人如何面對智慧大未來』。

我在過去兩年恰連續有機會前往北京擔任第八屆、第九屆「中國雲計算大會」的keynote speaker。在2016年時,我演講的主題是『智慧製造趨勢下之雲計算未來發展』,談的是在全球智慧製造趨勢下,兩岸雲計算業者的角色及未來發展建議;到2017年時我的演講主題變成是『智能大未來』,談的是在“第三平台”的趨勢下,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現況,及在雲端、人工智慧(AI)興起帶來產業結構重組的新契機。


《圖二》劉瑞隆總經理參與2016年中國雲計算大會演講照片
資料來源:凌群電腦提供, 2018年4月。



《圖三》劉瑞隆總經理參與2017年中國雲計算大會演講照片資料來源:凌群電腦提供, 2018年4月。


從這兩個演講題目的演變,不難看出全球資通訊近年來的主流,人工智慧帶動的全面影響已銳不可擋。在座各位都是資通訊領域的佼佼者,或許是育才無數的資訊領域老師,也或許是各家企業的高階資訊經理人甚或CIO,更有是公部門的資通訊部門長官,我相信大家都有興趣瞭解AI的興起對各位的影響及應如何面對? 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產業發展軌跡

猶記1980年代,國內的科技發展剛起步,李國鼎先生授命於當年召開第一次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同年8月,於芝加哥召開第二次外籍科技顧問會議,揭櫫四大重點科技項目,包括能源、材料、資訊、自動化,一路帶動台灣資訊產業的發展,也奠定今日台灣硬體工業的發展基礎。

資訊服務產業從三十多年前,李國鼎先生擘劃發展開始,當時有著蓬勃發展,到後來製造業興起,政府陸續推出「推動資訊業電子化(ABCDE)計畫」,協助製造業成功轉型並打開國際市場。當時政府啟動多項大型國家應用系統建置計畫,包含台灣的戶役政系統、稅務系統、通關自動化、電子化政府、金融證券、醫療照護…等領域的E化成果,在國際間儼然已樹立十分優秀的口碑和評比成績。

時至今日,台灣各方面發展蓬勃,根據ITIS計畫研究團隊在2017年5月的研究顯示, 2016年台灣在全球市佔率排名前三位的產業/產品包括:
  • 平面顯示器產業總產值破兆,面板產值世界第二。

  • 半導體產業產值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晶圓代工及IC封裝測試第一位、IC設計第二位)。

  • 人造纖維產業以產量計居全球第三位(耐隆纖維第三位、聚酯絲第三位)。

若加上產能的推估,台灣有18項產品全球市佔率第一,內容跨越製造業,產業重要性居全球要角,包括:桌上型電腦、主機板、筆記型電腦、 速食麵、茶飲料、印刷電路板、(以下為以產能估算) ABS(防鎖死煞車系統)、高階自行車、IC封測、晶圓 代工、PND(個人可攜式導航裝置)、Cable(電纜)、DSL CP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WLAN(無線區域網路)、玻纖布、電解銅箔、機能性 布料、高爾夫球頭等項目。

此外,台灣電子化整備度在各項國際評比均名列前茅。敬請參見下表一。


《表一》台灣電子化整備度在各項國際評比名列前茅
資料來源:各評比官網,凌群電腦整理,2018年4月。


從大環境來說,網路聯網速度與日俱進。電腦內部傳輸匯流排(Bus)的主流技術為PCI-e (PCI express),現在最主流的傳輸介面,仍為PCI-e 3.0;以PCI-e 3.0 x16 (16個傳輸通道)標準來看,每秒資料傳輸量約為16GByte/s(15.754GB/s),換算為頻寬傳輸量約為128Gbps (16GB *8),這數值為現有最高有線網路傳輸速率100Gbps的1.28倍,兩者已十分接近。

廣域網路(WAN)傳輸部分,網路主流規格進步也是神速,從早期窄頻(Narrow band)時代,使用 Analog modem撥接上網,網路速度只有9.6~56kbps,到後來VDSL的52 Mbps,再到現今日漸普及的光纖網路,上網速度甚至可以拉高至100Mbps。

在區域網路(LAN)技術部分,目前NB/PC的網路規格主流從早期10/100Mbps到現在1Gbps為主流;伺服器主機的網路傳輸主流則是從1Gbps進化到10Gbps (目前雖已有40 Gbps和100 Gbps網路設備,但價格較高,尚未成為主流產品)。至於無線網路的標準,從IEEEE 802.11b→g→a→n→ac(又分WAVE1和WAVE2),網路速度從11b的11Mbps,漸次發展到現在的11ac,WAVE1網路速度已達1.2Gbps,WAVE2甚至可達到7Gbps。如今網路速度已接近PC System bus。

如果有一天,網路比PC System bus還快,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事實上,因為網路速度和穩定度正在快速進化,這個現象正在發生中,我們的生活、工作方式也因此有很大的轉變,我們可以在家中、辦公室和室外任何地方使用移動裝置聯網。但總歸來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網路速度的加快,終得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人工智慧晶片、回歸系統研究、巨量資料分析工具…等皆是具體發展成果。

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國際數據資訊)針對全球資通訊產業的成長與創新,於2011年十大預測中首度提出「第三平台(3rd Platform)」的概念。"第一平台”是指全球在1985年以前,資通訊產業的主角是大型主機(Mainframe Terminal)的時代。演變至1985年至2005年間,全球資通訊產業的主角變成是以個人電腦(PC)及網路為主的網路時代(LAN/Internet Client/Server)。IDC預測,從2005年至2020年間,全球ICT產業的發展主軸轉為由雲端、行動化、巨量資料及社群網路所共同組成的平臺,並在此平台基礎上建構各種智慧解決方案,例如智慧安控、智慧醫療、智慧觀光、智慧商業、智慧農業……等應用。

因為前述的天時、地利及人和,全球人工智慧發展如火如荼。創新工廠創辦人李開復先生說:「未來10年的AI革命比工業革命規模更大,而且來得更迅速猛烈。……未來10年 AI 將取代 50% 工作,特別是重複性高、工作可量化成數字、思考時間不超過 30 秒等工作最容易遭到取代。」

AI真能取代真人智慧?

面對AI的發展,大家經常會問:人工智慧什麼時候能超越真人智慧?一般專家都會推斷一個概略的時間點,例如二十年後或五十年後,這樣的推論有個假設條件,就是「假定人類自身的智慧已然止步」,所以人工智慧才能後起直追。但,有可能嗎?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先生曾言:「人工智慧+人類智慧 = 超級智慧。」AI一直在進步,我們要用人類智慧將AI轉化為商業化應用,產生商業價值,才能永續發展。這話說的真是對極了百分之一萬正確!具體實例就是在過往,我們將IoT(物聯網)技術加上雲端科技,產生種種智慧城市(Smart City)新應用,而今若能再加上人工智慧(AI)因子,必將能產生超級智慧城市(Smarter City)的新願景。

智慧城市v.s. 人工智慧

近十年來,「智慧城市」似乎是個朗朗上口的新潮名詞,但不知在座各位有否深究過何謂「智慧城市」?個人認為一個城市要能被稱之為“智慧”,必須具備以下三個基本組成元件(請參見圖3):Infrastructures(基礎建設), Control Centers(控中心)及Scenario(願景)。


《圖四》智慧城市基本三組成元件
資料來源:凌群電腦提供, 2018年4月。


第一個部分,Infrastructure(基礎建設)需要國家長期投資,才能構建完整的底層基礎建設。包括:整個國家的電力發電和傳輸系統、交通運輸系統、全國網路傳輸系統、甚至是全國道路監控系統…等,這些國家ICT基礎建設都需要時間和經費來逐步建立、完善。

第二個部分是管理控制中心(Control Centers),有中央級的作戰指揮中心,會將防救災、道路監控、能源、備用物資…等眾多系統彙整,也有特定功能的中央管控中心,僅負責單一或少數功能,資料更細。建置一個功能完善的管理控制中心並非難事,只要有錢,就找得到建置廠商。

一個好的管理控制中心,其核心價值在於「管理控制中心間的管理權責劃分」!誰能進系統查看?誰可以管理並且下狀況處置?這些都須以SOP加以規範,不然就會出現多頭馬車或無人處理的情況。一旦出現異常狀況,Control Centers的異常狀況處理SOP更是重要,直接影響管理控制中心的營運效能,所以必須事先規範好,並且所有人員皆有充分演練。

智慧城市的第三個元件,是Scenario。一個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需透過研究分析,依據問題緊急或嚴重性,判斷改善優先順序,然後提出未來城市願景,這需要專業能力,更需要想像力!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專家來落實,否則就淪於幻想。

智慧城市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是好幫手,它們可以做很多事。但目前全球機器人發展仍在初期,所以“會走的不像人,像人的不會走”。凌群也積極投入研發,目前已小有所成。凌群所研發的AYUDA服務型機器人也成功推廣到警政、醫院和銀行等客戶,協助政府推動超級智慧城市的新願景。

在這波人工智慧和智慧城市浪潮下,對我們專業資訊經理人的影響或衝擊是甚麼?首先,研發、創新和創價的風潮將造就產業重組,製程研發、工作流程和生活流程終將因人工智慧而變得更有效率,同時生產線上的動作時間研究也將因AI的加持產生出“新一代的藍卡”。更重要的是因為AI的洗禮,技術創新與經營模式的改變將產生大量的產業重組,有許多中間產業不見了,更多的產業甚至只會有第一名繼續留在市場,其餘第2到100名恐將日漸式微。

如何面對智慧大未來

回歸到我們今天的題目:「資訊經理人如何面對智慧大未來?」我個人認為資訊經理人(CIO)是企業組織的 AI enablers。雲端、AI 興起帶來產業結構重組新契機,「平台」才是王道,兼顧客戶需求與專業資訊能力就能勝出。以往純硬件設備或純軟體授權的買賣方式漸減,平台銷售模式帶來產業重組新契機。

Gartner分析師說:「2018 年十大策略科技趨勢,人工智慧為基礎。…人工智慧技術正快速演進, 未來企業組織必須大舉投資技術、製程與工具, 才能成功利用這些技術來打造人工智慧增強(AI- enhanced)系統。」資訊經理人(CIO)正是企業組織的 AI enablers,也是企業人工智慧增強系統的夢想家、實現家!

最後,我想再引用Gartner一段預測來做為今天的結尾。Gartner提出,「AI將衝擊醫藥、法律及IT等專業工作,CIO 扮企業轉型要角。」個人在此與各位共勉,希望能與在座各位一起成為台灣企業或智慧城市邁向AI轉型的關鍵推手!謝謝各位!

(以上為凌群電腦劉瑞隆總經理演講全文;蔡湘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