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期 / July 5, 2015

分享到臉書!分享到維特!分享到噗浪!分享到Google+!分享到微博!轉寄友人友善列印

環境資源資料交換平台(Central Data Exchange)系統簡介

作者/林秤毅

[發表日期:2015/7/5]

前言

傳統上,環保署資料交換均由各系統與來源資料機關(構)自行交換,但由於各系統之間的資訊迥異(傳送檔案格式、上傳頻率),使有效資料的整理變得困難;此外,各地方機關登入作業時,也存在著帳戶權限的限制。這些問題大大的影響了環境資訊交換的效率,也間接增加了各單位機關所投入的人力。因此,為了統一組織內部的資訊交換協定,提升資料傳輸一致性與便利性,而建立環境資源資料交換平台及交換標準規範。

重點功能介紹

一.提升資料傳送效率

傳統的資料傳遞,是由各機關逕行接受發送。此情況意味著若某筆環境資訊被多數機關所需要,其所屬的單位便要建立多筆傳輸路徑(如《圖一》所示)。更由於各機關之間的傳輸協定不盡相同,各個單位系統的維護便相對困難。

《圖一》傳統資料傳送方式


環境資源資料交換平台則減少了多筆路徑的傳輸。利用單一管理平台的方式,各機關僅需要將有效環境資訊一次性上傳至平台,便可以透過被訂閱的方式提供給需要的單位群(如《圖二》所示)。舉例來說,中央氣象局欲得知自來水公司的某項環境發布資料,以傳統作法,必須先建立新的傳遞路徑,並設定好兩單位之間的傳輸協定,方可互通;若透過資料交換平台的方式,中央氣象局僅需通過發布者的審核即可,無疑是減少了傳輸上的限制。

《圖二》環境資源資料交換平台資料


二.環境資料管理

資料傳輸中,最重要的便是其正確性和及時性。在每筆資料集進行交換前,各機關會被要求進行編輯資料字典,其包含資訊各欄位的名稱、上傳頻率、檔案格式等,由平台統一定期維護。若有其中一項規則錯誤,平台系統便會通知該單位進行修正事宜。並將此修正紀錄,提供訂閱者確認資料集的合理性。
此外,傳送的資料資訊也會被完整記錄,包括發布者、訂閱者、資料傳送日期、資料送達的時間等等,提供機關單位完整的檢驗資訊。

三.傳輸資料整合

從平台所傳送或接收的任何資料集透過統計,可得知訂閱率最高的資料集、過去一周發布的各資料集檔案大小等等,除了讓發布者了解資料集的流向,也間接檢查資料集的正確性。舉例來說,本周某資料集總發布檔案大小較之前的幾周都大得多,以發布者的角度來看可能有資料異常的現象。

四.系統效能評估

針對資料集的處理過秤,系統會整合單位時間內發送所需要的傳遞耗時,也就是從開始處理至訂閱者Inbox的時間區隔,如此可了解系統在哪個時間點處理較為大量的資訊。並透過與尖峰時段的比較,可得知系統目前的效能限制。未來交換平台系統預計會有更多機關單位加入,這也意味著會有更多的資料交換,因此預測系統所能承受負荷便顯得重要。

結論

由於環保意識抬頭,各環境的資訊變得重要,如何將這些資訊分析成可用的報告,是許多單位所共同努力的目標。在此前提之下,為了有效管理資料集的互通頻繁,而發展環境資源資料交換平台的概念。

在此平台下,資料集可以更有效率的傳送至各單位,並透過資料管理,確保各資料集的正確性和即時性,為發布者和訂閱者做完整的檢核。
最後,資料集除了由各單位所應用之外,也會逐步放給一般民眾所下載瀏覽,提供第一線的環境資訊,例如空氣品質及時汙染指標、紫外線即時監測資料等等,使環境資訊更能互通有無。

參考資料

1. Wikipedia
2. 行政院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