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期 / May 5, 2015

分享到臉書!分享到維特!分享到噗浪!分享到Google+!分享到微博!轉寄友人友善列印

走出廉價代工的迷思

作者/劉瑞隆

[發表日期:2015/5/5]

近年來國內發生數次食安風暴,在全國掀起了軒昂大波,甚至在國際間也引起多方媒體關注,嚴重衝擊了台灣的國際形象,也令台灣價廉物美的“代工王國”美名不幸蒙上陰影。在此當下,我們是否應轉而自省,環視我們這許多年來習以為常的諸多慣例做法是否應全面檢視其必然性與應然性?例如,很多廠商習慣將「部分或全部生產流程委外」作為降低風險抑或是降低成本的金科玉律。這樣的思考方式到底能不能達到降低風險或減少生產成本的目標呢?

首先,我們先來認真檢視以下兩個基本假設,到底成不成立?

第一個基本假設:『因為委外製造,所以如果產品品質有問題,於我無關。』
第二個基本假設:『如果我想要降低成本,就把原本我所要生產的項目,拿出去外包,最終我總是可以把成本無止境的往下降,而且不會影響品質。反正每次殺價總找得到廠商搶著做,至於品質,要下包商自行負責即可。』

但是從最近所爆發的食安風暴來和上述兩個基本假設相映證,就會發現實務上是絕對行不通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在錯誤的基本假設之下,衍生出相對應的行為模式與營運模式,結果就是一旦出事,就會像滾雪球一般,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引起軒然大波,造成社會動盪,久久無法平息。

深究其原因,應該是我們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已久,在電子工業代工製造傲視全球的成功經驗,幾經傳訟,蔚?典範;大家繼而複製到各行各業,紛紛視「委外代工」為煉金術,以為可以揀便宜,又可大幅提升公司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殊不知犧牲掉的「品質」議題卻正是公司基業長存的根本。

讓我們暫且回頭檢視大家掛在嘴邊的『台灣之光』是如何在國際間打下市場的。台灣電子工業的委外代工大廠,客戶主要是全球知名的電腦、電子產品大廠,舉一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國微軟公司(Microsoft),一年的研究發展費用,就高達一百億美金(約三千億台幣)。我們國家一整年資訊服務產業的產值還不到三千億,也就是說人家一個公司一年的研究發展費用,就比台灣資訊服務產業一整年的產值還高。

不難理解,當美國這些大廠要下單給台灣的代工廠前,選商評估程序會是如何嚴謹?!包括產品規格要能夠符合要求、生產數量及交期需嚴格依照合約提供、甚至是其中的關鍵零組件皆要由原廠供應…等規範,所以代工廠即便想要悄悄多生產一些數量,都是不可能的,每一個產品出廠前都受到了客戶嚴格的管制,更遑論對品質的測試及要求。當然了,台灣的製造代工實力也不容小覷,多是我們國內知名的大型上市上櫃公司,也都有嚴謹的生產程序來對應客戶每一項嚴格要求。換句話說,要想成為國際知名品牌的代工廠,門檻很高,所以整個營運模式型塑出 Win-Win的良性循環。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知道為何我們會有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最主要原因是,國內食品業者的供應鏈管理鮮少有能和硬體工業的國際供應鏈管理水準相提並論者。國內食品業者的品牌買方抑或是其下的代工廠賣方,無論是在規模、專業食安知識、市場經驗、對品質的認知…等方面的認知差距懸殊,且規模和生產流程差異極大。因此,未來若其他行業也要廣泛採行代工模式,業者就必須遵守一些基本、清楚的規範,例如說,品牌廠商無論是自行生產或者是委外代工,必須百分之百負起自己產品品質的責任,不可以把這個責任推給政府或者任何其他單位.

當然,政府也應負起責任,但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最前端的法律規範和產業規則訂定,以及整個社會最後一道防線的法律守護消費者的責任。政府主管機關自然無法無所不在的管理每個廠商的整個供應鏈環節,無論是品牌廠商、或是代工業者皆須自行負責,因此代工廠也需具備相當的規模和能力。當然,如果品牌廠商選擇了有特殊能力但規模不大的企業來做代工廠,就要一併負起連帶責任,絕不能出事了就推說是代工廠的事。

再則,因為想「降低成本」而去找委外代工是不正確的觀念,應該是針對有特殊專業項目,原來自己並沒有生產,所以去找專門的廠商來代工,這樣子成本會降低,品質也較好,同時也培育了針對利基市場的中小型廠商向上提升的機會;但是要特別強調的是,選商標準不能單看價格,應該是用原來是因為自己不懂,投入生產的成本加上學習成本,再去比較委外代工生產的成本,這樣一來,代工廠就有足夠的養分繼續投入研發,做品質控管。跟其他的代工廠來比,殺價不會是贏的唯一因素,品質也成為關鍵因素,整個產業供應鏈才有機會進入良性循環。也就是說,投入研發,加強品質,朝向專業化發展,接下來擴大規模,形成一個嚴謹、完整且專業化的供應鏈,也才可能建立產業競爭力,創造價值,甚至在未來在國際上跟人家一較長短。

或許有人會質疑,之前所爆發的多件食安弊案,反而是大廠犯案,那又要如何解釋呢?站在大局考量,是非對錯,相信人人了然於胸;至於若干社會事件,無論犯案者規模大小,在全世界各地,甚至是像美國這樣的先進國家都有可能會發生。如同之前在全世界掀起金融風暴的美國恩隆(Enron)案,就是一個大公司犯事的例子。但恩隆案爆發之後,美國依舊是全球經濟體之首,關鍵就是美國的產官學研都有非常清楚的價值觀和分工,導引整個國家的行為模式和經營模式,這也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展望未來,我們應如何來解決前述問題呢?答案很簡單,在樣樣殺價、不重價值的環境下,絕非任何一位公務員或商人有能力解決的;必須由全國產官學研各界和全民一起面對,將企業經營模式從「價格導向」轉型成為「價值導向」,踏出改變的第一步。所以如果我們政府採購開標,不斷地強調最低價者得標,而忽略了價值和品質的重要性,改變將永遠不會發生,正所謂風俗之厚薄兮自乎 ? 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就算要看價格,至少也應該轉而以“信價比(Cost / Performance ratio) ”來衡量。

台灣一無天然資源,二無廣大市場做支撐,之所以能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靠的完全是人才,但人才靠所得支撐。試想,在樣樣殺價、品質不值錢的環境中,人才要如何能出頭?!台灣的經濟典範正轉型到軟實力,強調創意、創新和設計 ...等知識經濟,社會需以品質為導向,軟實力才有機會走上國際市場。想想看,如果政府和社會輿論都要求企業加薪,但全台除了少數超大型企業,每年可有超過一個資本額的獲利,有加薪實力之外,其他大部分企業,在整個產業環境無不充斥“殺價”的氛圍下,產業走向惡性競爭,獲利在損益平衡邊緣,如何能加薪?如何能做到全體員工有感,全民有感呢?

所以,個人在此懇切呼籲,政府針對創意,設計,軟體 … 等與人才有關的政府採購,實應大力推動不訂底價、最有利標的政府採購原則,帶頭來示範,產官學研一起動起來,推動以“價值導向”而不是“價格導向”的社會風氣,進而影響各大型企業,再擴散至全國各大中小型企業。韓國說 2020 年國民所得要達 4 萬美元,我們可不可以至少也設個 3萬美元的目標呢 ? 食安風暴,只是冰山一角,凸顯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因襲以往價格導向,走到當今知識經濟的嚴重落差;當務之急,應重視價值導向,無論是否委外代工均須負起應然之責任,走出廉價代工的迷思,開創全民一個新的未來,台灣便有機會再度躍昇成為亞洲、甚至全世界最璀璨的美麗之島。天佑台灣!

(轉載自4/16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本文作者為凌群電腦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