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 July 5, 2010】
 

CMMI與軟體工程

論專案監控方法-以管制圖為例

作者/童敬宇

[發表日期:2010/7/1]




前言

專案監控為專案管理中重要的一項工作,會直接影響專案的流程進行以及品質,然而,在台灣軟體產業中,大多軟體專案經理並無利用適合方法論執行專案監控的經驗。SEI於2006年將六標準差(Six Sigma)導入CMMI高成熟度(第四級與第五級)中,包含管制圖的使用;以及特殊原因與一般原因的分析等,本文將介紹如何利用管制圖進行專案監控的基本流程。

利用管制圖進行專案監控

基本流程如下:

Step 1:定義欲監控之數據。

專案利用SWOT與SMART方法,進行願景與企業目標的分析,得到欲改善之品質績效與流程目標(QPPO);以及與該數據相關之關鍵子流程(Critical Sub-Process)。

Step 2:選擇適用於該數據的管制圖類型。

本篇以個別移動全距管制圖(I-MR Chart)為例,個別移動全距管制圖可用於計量性與單一測量值的數據,例如小型專案的編碼階段之人力變異(Effort Variation)與時程變異(Schedule Variation)等。

Step 3:將數據標準化。

進行監控專案欲推行個別移動全距管制圖前,需將欲監控之數據標準化(Normalization),以符合常態分配的型態。因專案各階段數據會依本身複雜度,規畫適合的內容,例如缺失數目與測試個案數目,因此須經由標準化,進行對各階段的統一監控。以上述缺失數目為例,可將此數據除以該階段功能點數以標準化。

Step 4:進行個別移動全距管制圖的繪製。

管制圖是由樣本數據、樣本平均值、樣本標準差、樣本移動差距、移動平均值、管制圖上限與下限構成,個別計算公式如下:



利用以上資料,根據階段實際產生的順序為基礎,進行管制圖繪技製,如下圖一。


《圖一》管制圖


Step 5:依管制圖規則進行監控。

檢視是否有違反規則的情況產生,並定義是否為特殊原因的變異(Special Cause of Variation),規則包含:

Test 1:某一點落在三個標準差外。
Test 2:連續三點中有兩點落兩個標準差外。
Test 3:連續五點中有四點落在一個標準差外。
Test 4:連續八點在中心線的同一側。

若違反以上規則,須針對違反規則的群組或點進行分析,並認定是否為特殊原因的變異,此群組或點之數據,將從未來的管制界限計算過程中移除,例如:甲、乙與丙三點中,甲與乙落在兩個標準差外而構成違反Test 2,經分析後,此三點被視為特殊原因的變異,因此,須將落在兩個標準差外的最後一點(點乙)移除。其中,認定特定群組與點是否為特殊原因的變異,可利用5-Why、魚骨圖、腦力激盪等方法進行分析,並執行適當的矯正措施或流程改善。當流程經過改變後,則須捨棄過往數據,並重新進行資料的收集與管制圖界限的計算,作為未來管制圖監控的依據。

Step 6:進行管制界限重新計算並繪製管制圖。

以圖二為例,依據現行管制圖界限(進行監控,其中有三個群組違反規則,且經認定為特殊原因的變異後,須將此三群的最後一個落在特定管制限規定的點移除,因此點29、30與32須移除,並重新計算管制界限(,如圖三。


《圖二》監控過程中,紅色處標明群組或點違反規則



《圖三》拿掉違反規則的點後,重新計算數據


結語

因六標準差在傳統工業已行之有年,SEI欲藉此讓軟體產業達到相同的監控效益,然而,軟體專案中,各個階段的人力、時程、功能點數不易以相同的數值進行規劃,組織需完善定義專案規劃方式,以符合管制圖的使用原則。另外,關於特定群組違反管制圖規則時的特殊原因的變異認定,常有找不出原因的情形發生,專案經理須具備相當程度的專案管理經驗,以提升管制圖監控的實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