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穿戴式科技之發展現況

作者/吳昕澧


前言 根據摩爾定律,積體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24個月會增加一倍,英特爾執行長隨後更提出每18個月,晶片的效能可提高一倍。演變到今天,隨著硬體的進步,電腦的體積愈來愈小效能卻相反地大幅提升,1968年NASA幫助人類登入月球的超級電腦,計算能力僅相當於現今的智慧型手機,智慧裝置隨著科技發展體積越來越小,因此可穿戴式智慧裝置成為下一代趨勢,2012年底Google推出Google Glass讓大家發覺穿戴式科技未來能帶給人類的轉變。 穿戴式科技 簡單來說穿戴式科技就是可穿戴型電腦,根據維基百科上的定義為可穿戴於身上出外進行活動的微型電子設備,利用小機械電子零件組成,做成穿戴式眼鏡、手錶、手環等等,穿戴式電子設備與使用者進行連,在使用者不須做特殊指令的情況下,即可將使用者的情況紀錄下來,應用領域已經擴展到行為建模、健康檢測、服務管理、智慧型手機、電子紡織產品等,以前有移動計算(Mobile computing)現在延伸到(Wearable computing)。舉例來說目前市面上熱銷的產品: .UP24及FitBit智慧型手環 紀錄你每天睡眠時數、淺睡和熟睡時刻,你的運動量及消靠多少卡路里,每天吃了哪些東西攝取了多少熱量,分析食物營養成分等等。UP24和FitBit這次改用低功耗的藍芽4.0傳輸功能,目前市面上主流規格大致如《圖一》幾種規格

《圖一》目前市面上主流規格
最新的藍牙4.0低功耗算是最大特色,不但包含了傳統藍牙技術之優點,以及高速傳輸功能,4.0更是較過去節省90%之電力,傳輸距離也從過去10m提升到60m。另外藍牙4.0還有單工與雙工模式,雙工模式讓此裝置可與不同的藍牙規格相連結,單工模式則可以更加省電以及對資料加密傳輸。 .Google Glass 使用自然語言進行聲音辨識,可直接執行拍照、錄影、導航、發送訊息、即時翻譯等功能,將你所看到的人事物馬上與你的朋友做分享。 Google Glass最大的優勢在於人機互動的介面,有別於智慧型手機,Google Glass用LCoS的微投影,在五呎內看25吋畫面,在盡可能不阻礙配戴者的視線下呈現畫面效果。有別於以往耳機透過空氣傳遞聲音,Google Glass採用骨傳導的方式,透過臉骨的震動傳遞聲音,好處在於不會影響到使用者聽取外界聲音。在語音辨識操作方便,用微機電系統(MEMS)的麥克風,透過麥克風感應、比對聲波來達到對Google Glass的操作。在傳輸的部分同樣使用藍牙4.0的技術。 .Apple watch 具有感應器可以監測心跳,透過磁石吸住即可充電,GPS精準報時,與Iphone多種連動功能。目前市面上Apple watch的競爭對手如《圖二》

《圖二》目前市面上Apple watch的競爭對手
Apple Watch是蘋果公司首次採用藍寶石鏡面,除了堅硬以外還搭配了Retina顯示器,讓數字及字母可以看得很清楚。有別於iphone及ipad,Apple Watch可以分辨使用者是親觸還是點擊,以力道來達到不同的控制。跟別家智慧型手錶不同在於,錶冠的操作,Apple Watch的錶冠可以讓你做到放大、縮小,捲動等功能,都能在錶冠上面去達成。Apple Watch還特別為了健康照護,在手錶背面裝上紅外線、LED及可見光LED,可以偵測使用者的健康狀態,心跳、運動狀態等等,結合手機app即可自行監控自己的身體健康。此外這次Apple Watch還支援NFC行動支付功能,讓使用者可以直接用手錶即可支付帳單,當手錶脫下之後支付功能隨即停止,重新啟動需要再次輸入密碼,以避免使用者手錶遺失造成被盜用。最後在充電的部分Apple Watch同樣採用MagSafe磁性充電插頭,相較於過去MacBook的差別在於,Apple Watch的感應無接點充電技術,讓使用者可更輕鬆並且更安全將手錶充電。 以上隨手舉例多種市面上目前最具盛行之穿戴式行動裝置,結合你智慧型手機上的App,可達到非常多的便利性以及運用。 穿戴式發展歷史 穿戴式電子裝置早在20年前美國國防研究機構DARPA即開始研究,5年前開始發展智慧輔助器具,輔助人類機能障礙,在2010年後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結合手機上的App讓穿戴式科技更加蓬勃發展,更認為穿戴式裝置事在個人電腦、平板、智慧型手機之後的新寵兒。 穿戴式電子裝置最具代表性就屬於Google所推出的Goole Glass,1991年 Virtual Research公司已經開發VR虛擬實境的飛行頭盔,屬於最初型之概念。2011年Glass 原型機Cat以及2011年的Emu都是由Google X實驗室所推出,接著在2012年的Google I/O大會,Google Glass正式亮相,並且造成全球對穿戴式科技的關注。 為何穿戴式科技尚未普及? 目前穿戴式科技的運用上,仍是以生活及健身、健康管理為主,電池的續航能力也到達一個瓶頸,再加上目前價格相對偏高,普遍還未能被市場所接受。緊接著就是隱私權的問題,當你身上的穿戴式智慧型裝置越多,將你個人的行為模式紀錄的越詳細,反之這些資料也有可能危害到使用者的隱私問題。 這些穿戴式科技所紀錄下來的數據,當遭到有心人士的盜用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這些數據足以描述你的整個生活,譬如你用Google glass所拍下的照片,大部分你想與朋友分享,某些只想自己留存最紀念,當資料透過網路在傳輸的過程中,就有機會被盜取作為他用,甚至可以竄改你所擷取的照片或影像,此外Google glass還可在無聲無息中,紀錄照片或是影像,在國外已經有某些公共場合例如酒吧、餐廳、表演場所,已經命令禁止在內使用Google glass;智慧型手環可紀錄使用者的健康狀況,提供使用者自行作分析、參考,但是當這些資料被竊取後,使用者的健康狀況馬上被洩漏。甚至可以透過這些穿戴式裝置,對使用者的位置進行監控,造成使用者在隱私及安全上的顧慮。 這些足以描述使用者生活的完整資料,背後隱含了龐大商機,透過使用者平常的行為模式,可分析出使用者可能需要購買那些商品,使用者對那些產品會有興趣,進而達到促使消費的目的。 結論 人類已經無法脫離這些穿戴式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性,尤其過去從未想過智慧型的手機普及率這麼高,連手機大廠諾基亞也一夕之間被智慧型手機打敗,未來穿戴式科技也很有機會像智慧型手機一樣為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以前出門需要先訂好餐廳、車票、機票飯店,現在只要有智慧型手機,全部都可以搞定。因此穿戴式科技很有機會能造就下一代的革命,在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顧慮到,對使用者的隱私造成危害、甚至對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等重大問題。 (作者目前服務於凌群電腦軟體事業群系統工程處)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 可穿戴式電腦 2、iThome網站, 穿戴式裝置主題 3、科技新報網站, Apple Watch 有可能拯救穿戴式裝置產業嗎?(2014/9/11;作者: Dindo Lin)